首页
政务公开统计数据其他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数据 > 其他

保护视力色:

生命至上!连降!

2020-06-09 15:45来源:市公安局

来源: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0-06-09 15:45      点击数:

 

  今年1月至5月,全市全口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同比下降近50%;

  2019年,全市全口径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5.42%,与前三年平均数相比下降了32.55%……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连续下降,意味着更多的生命免遭死神的毒手,更多的家庭不必破碎希望。”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局局长余承嗣说。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不仅是家人那句“出入平安”的关切叮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握指成拳,数亿投入抓整治

  串起14个镇街37个村的中横线,是慈溪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动脉,也一度是破碎家庭不愿回首的伤心地。

  2017年,这里有22人因交通事故死亡;2018年,又有22人的生命最后定格在这条交通要道之上。

  “和生老病死那样的离开不同,交通事故是在猝然间带走了家里的精神支柱,真的让人难以接受。”黄斌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过去20多年,他处理过上万起交通事故,接待过成百上千名悲痛欲绝的死者家属。

  每一个血淋淋的案例,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开,都让人心痛。

  去年夏天,宁波从上到下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协调小组,囊括了公安、交通、住建、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教育和应急等12家职能部门,投入资金7.4亿元,专项治理事故多发点段。

  改变了过去交警部门“单打独斗”的作战方式,“握指成拳”的攻坚小组迅速发挥出“1+1>2”的乘数效应:不仅看道路上是否存在风险隐患点,还要看相关交通规划是否科学、沿线村社安全宣传是否到位、相关运输车辆企业是否合法合规。

  中横线的综合整治就是在此背景下拉开的帷幕,一条49.19公里长的路,光道路提升工程就投资了1.8亿元。

  同时,当地交通、发改、财政、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在综合考量安全与便捷的基础上,增设隔离栏,新增行人预警和车速提示屏,修剪沿线绿化带,加强对大货车违规行为的精准打击……

  部门协同精准发力,带来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2019年,该路段路口事故量较之前下降50%,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4.5%;今年1月至4月,中横线交通事故全口径死亡仅1人,同比下降75%。

  据悉,和中横线一样,由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协调小组的牵头,宁波累计排查治理各类道路交通风险隐患9875处,其中省级事故多发点段15处、市级事故多发点段18处治理已全部验收完毕。

  发生伤亡交通事故,属地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到场;推广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将交通事故纳入平安考核;实施交通安全隐患治理重点乡镇和路段挂牌督办机制……从上到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正在层层落实。

  “生命至上,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面对动辄上亿元的投入,不少地方表示,生命重于泰山,必须以安全为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因为生命是无价的。”黄斌说。

  细节入手,硬核担当见成效

  搁在一年前,鄞州交警大队城区一中队的章煜可能想不到,讲了这么多年却始终没进展的“骑电动自行车必戴头盔”这件事,居然真的能办成。

  “说实话,每年道路交通事故中电动自行车事故致死率最高,其中亡人事故中88%以上是因为颅脑损伤造成的。虽说我们也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希望骑行者主动佩戴头盔,但从结果来看收效甚微。”章煜说。

  细节里面藏着魔鬼。对于可能要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交通安全来说,更是如此。

  据交警部门不完全统计,宁波登记在册的电动自行车已超过了500万辆。在宁波每年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案例中至少六成和电动自行车有关。

  去年7月1日,经过交通部门反复呼吁、人大机构反复调研修订的《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宁波成为全省首个率先把“驾乘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头盔”写入地方法规的城市,从法理上解决了此前只能劝不能罚的难题。

  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中间需要有关部门的精准执行。面对点多面广的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市公安局将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整治行动列入年度中心工作,各地交警、派出所、巡特警联勤联动,开展为期半年的严查严管。

  章煜记得,去年7月1日当天,自己查处了未依法佩戴头盔100起;之后的第一个月,全市相关案子有33.98万起。得益于全警动员和全民宣传,一时间,相关话题成了市民茶余饭后的高频词。

  在这番“硬核”执法下,去年宁波涉及二轮、三轮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减少,同比下降27.98%。其中,去年7月新规实施后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9.19%,今年一季度死亡人数更是同比下降52.44%。

  和骑电动自行车必须戴头盔一样,一些平时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在交通事故发生的那一刻,极有可能就是那根“压死骆驼的稻草”。要想在保畅的基础上做好交通安全工作,必须将细节落到实处。

  及时修剪绿化带,防止挡住交通标示;实时做好路灯增亮,确保夜间行车安全;增设科学测速点,实现合理降速;在临水临崖路段,增设波型钢护栏,增强抗冲撞能力;在落差较大的阶坡,做好道路修整后的提醒……

  “‘少死人、少伤人’始终是我们的追求。只有平时及时行动、主动出击,将影响交通安全的每个环节做到位,才有可能为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创造可靠的环境。”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政委张百川说。

  对症下药,科学研判重预防

  在宁波700多个大大小小的道路路口,有一根根红白相间的右转弯警示桩,用来“隔”开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亲密接触”。

  原来,工程车、货运车等大型车辆本身个头大,所需转弯空间也比较大,在右转过程易出现视觉盲区,将靠得过近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吸”入其中,酿成悲剧。

  “借助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工程车引发的死亡案例中,有一大类问题就是‘小转弯’‘大转弯’引起的。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推出这一改良举措,并迅速在全市加以推广。”公安部、省公安厅交通事故处理专家王兴云说。

  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把脉问诊”,还要“对症下药”“治未病”——赶在事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拯救生命于无形。

  虽说警力是有限的,不过结合科技力量,同样可以加强预防研判,减少各类惨剧的发生。

  智能警务亭、行人及非机动车闯红灯识别系统、斑马线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不按规定使用远光灯系统……在中心城区,依托高位视频监控和智能高清视频的“数据大脑”,可以日处理通行记录7000万条。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数据大脑”可以及时对一些交通事故易发路段进行排序,对诱发原因进行归类,再交由执勤交警到现场点位进行勘察,逐一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为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方案。

  比如,针对这些年农村道路致死率较高的问题,今年我市将开展“文明出行示范村”创建工作,重点对准农村道路“开刀”,针对公路路口、穿镇穿村公路、长隧道、长下坡、临水临崖、高落差以及事故、团雾多发路段,开展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争取在年底前实现隐患“清零”。

  又比如,在一些事故多发路口设置“来车预警系统”,作为村口的“智能交通安全劝导员”,如果有转弯车辆过来,雷达检测到后会发亮并发出报警声,提醒其他人注意避让。该项目也是2019年度全省交管领域唯一的公安社会治理类创新项目技术创新类推荐项目。

  “宁波公安交警将坚持‘生命至上’理念,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努力提高交警的见警率、管事率,对各类交通违法开展持续整治。交通事故重在预防,目前我们的工作重心正逐步从事故处理向前期预防转移,争取为市域治理现代化创造更多有用的经验,为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筑就‘平安大道’。”余承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