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岔路派出所: “家庭警务”源头防控 “阳光义警”助力平安

宁波公安网   2019-06-03 16:17

5月31日上午9时左右,在宁海县岔路镇梅花村,刚打算出门买菜的张大娘看到派出所民警杨琦又来村里走访,一脸笑容地走上前去打招呼:“杨警官,今天这是上哪家串门去啊?”

因为之前到张大娘家走访过,杨琦跟她十分熟悉,简单说了村里一麻姓人家的姑娘可能被人骗去做刷单赚佣金。前阵子刚听杨琦说过几类常见的电信诈骗,张大娘知道刷单正好是其中一种,立马提出“熟人好说话”,自告奋勇地和杨琦一起去劝劝。

这是岔路派出所社会治安源头防控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地警民关系融洽的客观体现。近年来,岔路派出所创新“家庭警务”模式,挨家挨户开展实地大走访,同时借力社会力量组建“阳光义警”,排查治安隐患,化解矛盾纠纷,一年来辖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48%,电信网络诈骗更是由19起下降至5起。

创新推出警务新模式——“家庭警务”

据岔路派出所所长柴海波介绍,岔路镇是一个红色小镇,孕育了浙东红色政权,梅花村会议遗址、山洋革命根据地就在这里,当地“红色精神”一直都相当厚重。不过,这个地处宁海、三门、天台三县交界的小镇,超过半数村庄在山区,村民不仅出行不方便,遇事找人处理也经常不知道找谁,有时遇上纷繁复杂的新型诈骗,更是茫然无措、无从防范。

为此,岔路派出所传承“忠诚、首创、奋斗、奉献”的红梅精神,根据辖区实际创新推出警务新模式——“家庭警务”。民警以家庭为单位,常态化走进每一户群众家里,每天跋山涉水徒步10公里走访20余户农家,面对面了解社情民意,宣讲防范、隐患排查、处理纠纷、靠前服务等,从源头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群众,让群众见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再也不用为“遇事找人”而烦心。

“我们专门设计了《家庭警务走访记录簿》,倾听并记录群众所思所盼,以村为单位列出群众生产生活资料、村组织架构、安全隐患、矛盾纠纷、重点人员、结对帮扶六张民情清单。”柴海波告诉记者,民警无缝对接网格治理“村民E点通”和“派出所工作平台”,从源头上发现、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和矛盾。

5月10日,民警杨琦在上金村走访村民娄某时得知,他家要建一间平房,建房手续已被批准,却因可能出现的滴水问题遭到邻居阻挠,双方关系一时剑拔弩张,村里也协调过,但双方各不相让,一直僵持不下。

杨琦详细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后,向村里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并与村干部将两户人家邀请到现场,让他们根据解决方案提出各自需求问题。最终,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心气慢慢顺了,双方也就握手言和了。

同时,派出所针对岔路山区留守老人多的实际,在常态化开展送证上门、上门办证等便民服务的基础上,在王爱、白溪山区设置“帮亲结对服务站”,会同公益组织志愿者,定期对留守老人、儿童及孤寡病残人员上门开展各类温情服务。组建文艺小分队,送艺下乡,弘扬平安、公益、慈孝等文化,促进乡村和谐。

一年多来,民警通过“家庭警务”工作新模式共计走访辖区5791户,发现各类安全隐患762处,化解矛盾纠纷98起,上门服务群众878人次。

“阳光义警”做好社会面群防群治工作


如果说民警通过“家庭警务”工作新模式处理解决群众的诉求是“精准打击”,那么岔路派出所组建的“阳光义警”则是做好社会面群防群治工作的“全面进攻”。

去年以来,岔路派出所通过引导激发革命老区群众的红色基因,联合当地社会公益组织“阳光公益服务社”组建了“阳光义警”总队,队员来自镇村干部、医生、教师、个体户等各行各业,已从最初的200名壮大到351名,全部注册为志愿者会员,在派出所指导下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阳光义警”每日通过治安巡逻,开展隐患排查、线索搜集,邻里纠纷劝解、帮助寻找走失儿童,开展扫黑除恶、防盗抢骗等宣传,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治安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去年9月,田良王分队义警队员华小燕不顾自身安危,勇救一名落水儿童,在当地更是传为佳话。

据统计,一年来,“阳光义警”累计参与治安巡逻75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500余册,处理风险隐患550处,化解矛盾纠纷137起,开展各类救助67次。

“‘阳光义警’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有效破解了以往群防群治力量组织难、管理难、保障难、持续性差等问题。”岔路派出所所长柴海波说,现在要求加入义警的群众络绎不绝,义警队伍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中。